【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甘肃省从优化乡村人才职称评定机制入手,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持续为“农把式”“田秀才”“传承人”职称评定助力护航,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出台政策 评出首位“农民教授”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积极发挥牵头抓总职能,先后制定出台《甘肃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甘肃省特殊人才职称评价办法》等文件,优化农民职称评审。
在人员范围上,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村能源、农业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环境保护以及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技艺等方面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和特殊人才,按照相应条件分别评定为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
在评价条件上,对学历、论文、专业和外语等不作限制要求,重点突出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带动产业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增收致富的能力,针对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型等不同人才特点,为“农把式”“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量身制定符合区域特点、产业特色和发展特征的评审标准。
全省各市州按照“评价范围贴近产业特色、评价标准贴近人才实际、评价程序贴近农村特点、评价方式贴近行业需求”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开展职称评审。目前,全省已有2万余名农民取得相应职称,形成了一批有技术、有专长、有业绩、有认证的乡村人才队伍。
秦安县农民靳志强在果树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方面贡献突出,建立了秦安县林果实用人才苹果种植实训基地,每年通过传帮带免费培训农民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把增收的技术传递给果农,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从事林果业30多年的他2018年顺利通过省人社厅组织的特殊人才评价,成功晋升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获得正高级职称,是甘肃省第一个“农民教授”。
优化服务 化解评审神秘感
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答辩采取线上视频交流、实践操作、技艺表演、业绩展示、模拟讲课等方式进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将答辩现场设在果蔬大棚、农作物种植基地,让评委与农民走进菜地、果园、田间地头、牛棚羊圈,直观全面展示参评人员的专技水平和能力。
天水市开通职称政策“一点通”,通过线上宣传、线下解答和申报前对接、申报时把关、申报后提醒的方式,帮助农民在个人申报和推荐审核环节“一把过、不返工”,降低了农民对职称评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金昌市成立工作专班,精心准备申报流程图、提交材料说明和办公电脑,深入果蔬大棚和田间地头,一对一、面对面为农民申报职称提供指导服务。平凉市发挥乡镇党委政府掌握情况、熟悉人才的优势,为辖区乡镇开设单位账户,分级成立推荐委员会,确定专人负责把关,确保推荐质量。
多措并举 激发参评主动性
为了通过农民评职称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取得职称的农民持续进步、不断提升。
陇南市对取得高中级职称的农民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银行贷款、产品推介、财政扶持、评先选优等六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农民、尊重农民的氛围。金昌市出台《农村实用人才职称奖补办法》,对取得职称的农民予以1000至3000元的奖励。张掖市为取得高级职称的104名农村实用人才发放一次性奖补资金10.5万元,为取得中级职称的49名农村实用人才一次性奖补资金2.45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比学赶超学业务、争先恐后获得职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武威市对取得职称的农民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纳入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人才库和师资库,定期组成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到乡村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成果分享,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甘肃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人社部门以农民在职称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变上门咨询、等待办事为面对面宣传、一对一服务,打通了职称评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农民评职称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曹志政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农民,关键在人才,让农民成为人才,将有助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部力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泥腿子”变身“土专家”,让农民有一技之长,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近日,来自甘肃省人社厅的消息,截至目前甘肃全省已有2万余名农民获得职称。这一消息得到广泛关注,人们纷纷叫好,认为评职称是对有一技之长农民的一种认可和激励。
为“农把式”“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量身制定评审标准,加之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答辩现场设在果蔬大棚、农作物种植基地,让评委走进菜地、果园、田间地头、牛棚羊圈考评。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评出来一批有技术、有专长、有业绩的乡村“土专家”“田秀才”“农把式”。
农民评职称,有助于人才返乡创业。传统观念里,农家供孩子上大学就是想“跳出农门”,离开农村,认为在农村一辈子都是农民,没有前途。农民评职称有望影响一些人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农民也可以成为“专家”“教授”,同样可以领取国家补贴和创业政策支持,参与评优评先、享受进修学习等待遇。返乡大学生用大学所学知识结合农村实际,在政府的扶持下依然可以干自己心仪的事业。张掖市对取得职称的农民实行现金奖励,并在多方面给予优先权利;平凉市对取得职称的农民给予政策倾斜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诱惑,正成为人才返乡的“引力”。
农民评职称,有助于科技兴农。“看田选种,看种种田”“因枝修剪,随树作形”,这告诉我们不论是种地还是剪树都要讲究方法。农民评职称就是把农村一些具有科学知识,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新农人”挖掘出来,带领农民快速致富。秦安县农民靳志强通过农民评职称渠道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农民教授”,他通过免费培训农民技术人员,把增收的技术传递给果农,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农民评职称,有助于壮大农村产业基础。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种果树的“靳教授”、育香菇的“菇专家”、蒸馍馍的“丁秀才”,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新型农民在农民职称评定中得到认可,获得荣誉。在民乐县陇上乡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90后”的丁爱华成了公司第一个拿到职称的人。她带领当地妇女积极研发乡村面点产品,以制作传统手工馍馍为主,特别是“家乡的味道”品牌,打开了兰州、西宁等市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词。2万余名“新农人”获得职称,成为甘肃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近年来,甘肃鼓励农民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充分调动了“新农人”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活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赋予了人才能量。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远之计,还需要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大显身手。为鼓励人才返乡、留住人才,还需在福利待遇、创业扶持、医疗教育等方面下功夫,让获得职称的农民踏踏实实留在农村、服务农村、建设美好农村,让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有希望。